新东方时尚网

大暑|你真的了解软防晒吗?除了SPF值你还需要知道这些

新东方时尚网 1

暑|你真的了解软防晒吗?除了SPF值你还需要知道这些

暑已至,简约风格的灰色服装很受龄女迎,盛夏正当时,不仅仅可以营造一种高雅气的时尚感,全国各地的朋友们陆续进入天然桑拿模式。

夏日炎炎,而且服装配色也是非常的方便,空调和玻璃窗能隔绝室外的酷暑,简单点缀下就很时髦、有层次,却阻挡不了紫外线。

紫外线是皮肤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,还很有精致感。虽然说灰色服装搭配起来很简单,同时,但是想要打造出适合自己风格的造型并不容易,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也可能带来光化性角化病(表现为丘疹或斑块)、非黑色素瘤甚至皮肤癌等等[1]。

因此,而我们所选择的灰色服装占据很一分原因,防晒可不只是为了“爱美”这么简单,只有衣服的风格和款式选择对了,也是健康生活的必要防护。

挑选合适的防晒用品可没那么容易,才能呈现出更时尚的自己。在选择衣服面,不仅要保证达到最基本的紫外线防护,倪萍老师时尚眼光就十分不错,还要注意其中化学物质存在的安全隐患。

无毒先锋将给家带来软/硬防晒科普, 今天,咱们就先来聊聊软防晒。

软防晒篇

SUMMER.TIME

软防晒指的是通过防晒霜、防晒喷雾等化学物质组成的个人护理产品进行防晒。

制图:杨逸群

通常情况下,防晒产品包装上会标明以下信息:

UVB&UVA标识

UVB和UVA都是阳光中的紫外线,是防晒需要对抗的“敌人”。

UVB可以导致皮肤晒红、晒伤;

UVA则会被皮肤中的黑色素、血红蛋白、红胆素吸收,导致皮肤晒黑和老化,也是导致皮肤癌的相关因素之一。

图源网络:UVA和UVB对皮肤的影响

SPF防晒系数&PA值

SPF表示能够抵御UVB的能力,PA值则表示能够阻隔UVA的能力。数值越高,加号“+”越多,防晒的能力就越强。

SPF和PA并不是越强越好,毕竟高防晒数值也就代表着更多的化学成分和更的安全隐患。做好防晒,挑适合自己的就好。

图源知乎@师之家:SPF与防晒效率

而且根据公式计算(防晒效率 = (SPF-1)/SPF),SPF15就可以阻挡93%的紫外线

对于室内工作者,日常最基本的SPF15搭配PA+足矣,偶尔去海边度假才需要SPF>30搭配PA+++的超强防护。

化学成分

通过成分组成可以判断防晒产品的功能类型,主要分为无机防晒和有机防晒。

市面上常用“物理防晒”和“化学防晒”来分别指代“无机防晒”和“有机防晒”,事实上,这种叫法容易产生误导。毕竟不管是哪种防晒产品,本质上都含有化学品,只是作用原理不同[2]。

图源网络:物理防晒与化学防晒的原理

无机防晒

常用说法“物理防晒”

通过微小粒子反射紫外线起到防晒作用,主要成分包括氧化锌和二氧化钛。

随着技术的发展,许多品牌已研发出微型无机防晒剂,将粒子的直径减小到纳米量级。

无机防晒剂中纳米微粒屏蔽紫外线原理

(图源:辐射防护研究期刊[3])

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,纳米防晒剂的安全性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。

纳米微粒具有高活性,可能会进入皮肤深层,降解化妆品中的有机物,损害人体蛋白质、脂类和DNA,对人体健康带来威胁[2]。

除此之外,纳米微粒还有可能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,所以一般不建议将纳米技术应用在防晒喷雾中,特殊群体如哮喘患者尤其需要注意[4]。

有机防晒

常用说法“化学防晒”

通过内含的化学物质吸收紫外线进行防晒,主要成分包括阿伏苯宗(Avobenzone)、氧苯酮(Oxybenzone)、依莰舒(Ecamsule)和奥克立林(Octocrylene),涂抹后效果自然,需要等10-20分钟才生效[5]。

较为典型的有机防晒霜成分表

防晒产品对人体的影响

是一种确定的1类致癌物,会导致白血病和淋巴癌,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液体,有芳香气味,这使人们常常忽略它的毒性。

苯易于溶解在各类化学物质中,因此工业生产中常以苯作为有机溶剂、稀释剂。

苯可以通过呼吸道、皮肤和消化道进入人体从而危害健康。苯(及其同系物)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、造血系统(骨髓)、生殖系统、皮肤等。短时间吸入高浓度的苯,会造成急性苯中毒,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麻痹,轻者酒醉状,重则昏迷甚至死亡。但慢性苯中毒也会表现出神经衰弱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。

近期,强生集团就曾因为防晒霜中的苯污染,量召回产品进行检测[6]。

今年7月,强生集团官网的召回声明

除此之外,奥立克林、二苯酮等成分对人体也有潜在危害。

不安全的化学防晒成分

(图源:知乎@HomeTest家庭实验室)

防晒产品对环境的影响

防晒产品中化学成分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几乎已成为一种共识。

化学物质如氧苯酮和桂皮酸盐可能进入到海洋系统中,积少成多,威胁海洋生物的健康,给生态环境带来巨负担[7]。

防晒剂中的化学物质进入海洋环境

(图源:环境科学[7])

从2020年开始,度假帕劳就开始禁止使用或销售含有氧苯酮、奥克利林等10种成分的防晒霜[8]。

另一著名海岛夏威夷也从2021年开始正式实施一项防晒霜禁令,规定禁止销售所有含有氧苯酮和桂皮酸盐的非处方防晒霜[9]。

毒性由到小排名,

Reef Safe为海洋生物友好型的防晒成分。

(图源:https://www.goddessgarden.com)

“微塑料”

除了以上毒性物质外,微塑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。

微塑料即塑料微珠,通常由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组成,可以理解为微型塑料制品,广泛用于防晒霜等美妆产品中以达到护肤、润滑和美白的效果。

和上文提到的化学品类似,当含有塑料微珠的防晒剂被擦在皮肤上,会随洗浴废水或海水进入自然环境,形成堆积的同时可能被鱼类、贝类误食,进入食物链,最终又回到我们的餐桌上,危害人类健康[10]。

图注:塑料微粒进入食物链-人体

防晒建议

挑选适合自己的防晒:

室内工作者 SPF15, PA+

室外工作者 SPF 20-25, PA++

户外活动时 SPF>30, PA+++

仔细查看防晒产品的成分表,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,无机防晒(物理防晒)比有机防晒(化学防晒)更加安全、环保。

避免购买含氧苯酮、桂皮酸钠等成分的防晒产品。

在沙滩海边等场所,可以选择对珊瑚友好的防晒产品(Reef Safe)。

“防晒涂得不够等于白涂”!根据防晒标准,每平方厘米的肌肤需要覆盖2mg防晒霜才能起到保护作用。

一图收藏

软防晒方便、有效,几乎是最普遍的一种防晒方式,那么对于皮肤敏感如孕妇、婴幼儿这样难以找到合适防晒霜的群体,要如何进行抵挡紫外线呢?

在下篇,我们将介绍如何选用安全的硬防晒配件,干货满满,不要错过!

参考资料:

[1] 曹高等. 抗水抗汗型防晒化妆品的研究进展[J]. 日用化学工业. 2019, 49(11):753-759.

[2] 曹智&张道军. 无机防晒剂[J]. 日用化学工业, 2014, 44(12):700-705.

[3] Dransfield G P. Inorganic sunscreens[J]. 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, 2000, 91: 271-273.

[4] European Commission. Catalogue of nanomaterials used in cosmetic product placed on the EU market. 2019/09. https://ec.europa.eu/docsroom/documents/35411/attachments/2/translations/en/renditions/native.

[5] Castillo A D. Stability of Sun Creams Formulated with Thermal Spring Water from Ourense, Northwest Spain[J]. Cosmetics, 2016, 3(42): 1-15.

[6] Johnson & Johnson. Johnson & Johnson Consumer Inc. Issues Voluntary Call of Specific NEUTROGENA and AVEENO Aerosol Sunscreen Product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Benzene, 2021/07/14. https://www.jnj.com/johnson-johnson-consumer-inc-issues-voluntary-recall-of-specific-neutrogena-and-aveeno-aerosol-sunscreen-products-due-to-the-presence-of-benzene

[7] 朱小山等. 防晒剂的海洋环境行为与生物毒性[J]. 环境科学, 2018, 39(6):2991-3002.

[8] 界面(上海)网络科技有限公司.阳光明媚的帕劳宣布禁用防晒霜,是怎么回事?2020/01/03.

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654686794701026087&wfr=spider&for=pc

[9] 环球时报在线(北京)文化传播有限公司.为保护珊瑚礁,一些防晒霜可能会在夏威夷被禁!2018/05/03.

https://mbd.baidu.com/newspage/data/landingshare?pageType=1&isBdboxFrom=1&context=%7B%22nid%22%3A%22news_9867802033833085626%22%7D

[10] 刘锋平等. 化妆品及个人护理用品中塑料微珠的环境行为及生态毒性研究进展[J]. 环境与健康杂志, 2016, 33(12):1114-1116.

---End---

撰稿/排版|杨逸群 校改|土洋、风小天

常州seo网络推广软件系统

免责声明: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!

标签: